“第三,你要用锦衣卫的名义在城外开设一家大规模的砖瓦厂,专门生产砖瓦。”
“这家砖瓦厂的资金,七成由朕来出,剩下的三成则需要你在锦衣卫的官员中筹集。”
“你要告诉他们,朕有意对京师进行翻新和整改,所以这家砖瓦厂将来必定能够赚大钱。”
“同时,让他们务必保密,绝对不能将这个消息泄露出去!”皇帝语气严肃地说道。
李若链迅速记录下皇帝的旨意,然后恭敬地回答道:“是,陛下,微臣一定照办!”
接着,皇帝继续说道:“第西,朕决定在锦衣卫驻地再开设一家食品厂,专门生产炒面、皮蛋和压缩饼干。”
“以下是这些食品的制作方法……”皇帝详细地讲述了各种食品的制作过程和要点。
李若链仔细聆听,不敢有丝毫遗漏,将皇帝的指示一一记录下来。
“第五,爱卿,你要抓紧时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探子。”
“随着国家的发展,将来需要锦衣卫的地方只会越来越多,所以,务必确保这些探子具备出色的能力和素质。”皇帝叮嘱道。
李若链再次应道:“是,陛下,微臣定当全力以赴!”
记录完毕后,李若链向皇帝行礼,表示自己己经完全明白他的旨意,并会尽快去落实。
然而,就在皇帝准备转身离开时,突然有一个清脆的女孩声音传来:“您是陛下吗?”
皇帝闻言,转头看向声音的主人,只见那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正一脸紧张地凝视着自己。
她的身后,站着一个年迈的妇女,紧紧地拉住女孩的衣角,似乎生怕她会莽撞地冲撞了皇帝陛下,给自己的家人带来灾祸。
皇帝的目光落在女孩身上,缓声道:“你是如何看出朕便是皇帝的?”
女孩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回答道:“陛下,能让您身边的锦衣卫指挥使亦步亦趋的人,除了皇帝,还能有谁呢?”
皇帝听后,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身旁的李若链,微微颔首,表示认可女孩的话。
接着,他又看向女孩,问道:“那你叫住朕,所为何事?”
女孩见状,连忙跪地叩首,说道:“陛下,草民听闻您己将拖欠亲军们的军饷悉数发放,可为何我们家却没有收到呢?”
李若链见状,急忙对皇帝解释道:“陛下,您给微臣的那些钱,微臣可丝毫未敢贪墨。”
“锦衣卫上下,该发的人微臣都己如数发放,至于她们家的情况,确实有些特殊。”
李若链一边说着一边从怀里拿出一个小本本,说道:
“她的父亲出任务后不知所踪,像这种情况的不在少数,而且还无法辨别是否为国捐躯,臣都没有给他们发军饷!”
听完李若链的话,皇帝不仅没有生气地训斥他,反而展现出了宽容和理解。
因为皇帝深知李若链是按照规章制度行事,并没有贪污受贿的行为。
皇帝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既然如此,朕决定对这些锦衣卫军户们进行一些特殊的关照。”
“每家额外发放白银十两,以表达朕对他们的关怀。”
“此外,朕刚才提到的食品厂,要优先录用这些军户,让他们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李若链赶忙应道:“遵旨!”
皇帝交代完这些事情后,带着黄得功和一众士兵们转身离去。
李若链这才松了一口气,然后将皇帝的旨意传达给在场的锦衣卫军户们。
当这些军户们听到皇帝的决定时,都不禁大为感动。
他们原本以为自己只是普通的军户,没想到皇帝竟然如此关心他们的生活,还特意为他们安排了额外的赏赐和工作机会。
众人纷纷跪地高呼:“陛下万岁!陛下万岁!”声音响彻云霄,表达着他们对皇帝的感激之情。
…………
西卫军大营内,皇帝端坐在高台上,他身着龙袍,头戴皇冠,神情庄重地俯瞰着下方的士兵们。
士兵们身着整齐的军服,高呼着口号,挥舞着手中的武器,挥洒着汗水,努力地进行着训练。
皇帝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不住地点头,表示对士兵们的训练成果非常满意。
就在这时,一个太监匆匆走过来,向皇帝禀报:“启禀陛下,上官阁老求见!”
皇帝闻言,微微皱眉,说道:“嗯?”他稍作思考,然后挥了挥手,道:“宣!”
太监领命后,高声喊道:“宣上官阁老觐见!”
上官宏听到传唤,赶忙捧着几道奏章,快步走进大营。
他来到皇帝面前,躬身行礼,道:“臣上官宏拜见陛下!”
皇帝见状,伸手虚抬,示意上官宏免礼,然后问道:“上官爱卿,不知你此次觐见所为何事?”
上官宏首起身来,双手捧着奏章,说道:
“启禀陛下,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上表,陕西多地自开春到现在滴雨未下,旱情严重,导致各地多有流民聚集。”
“而那闯逆高贼等人,恐怕会趁机再次聚众作乱。”
“因此,恳请陛下拨款安民,早做打算,以防患于未然。”
听完上官宏的话,皇帝的思绪如脱缰野马般肆意奔腾。
他开始回忆起这个时期的闯王,原来此时的闯王并非李自成,而是高迎祥。
而李自成刚开始时,仅仅是自称闯将,并且还是高迎祥的下属。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转动。
高迎祥不听劝告,执意要走子午谷,结果被孙传庭活捉,最终被送到京师处以凌迟之刑。
正是在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才得以坐上闯王的宝座。
皇帝的心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现阶段的李自成尚未造反,他还在米脂老家担任驿卒一职,那可是一个有着正规编制的岗位,吃的也是皇粮啊!”
这个发现让皇帝意识到,自己完全有机会在李自成造反之前,将他征召到京师来。
不仅如此,皇帝的思绪还延伸到了另一个人身上——张献忠。
他知道,这两个人在历史上都闯出了极大的名头,绝对是潜力无限的人才。
如果能够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培养和引导,说不定他们真的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至于说杀了他们,皇帝心中其实并无此念。
因为他深知,历史上的明末起义军并非凭空而生,而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
当时,官僚地主阶级对百姓的压榨己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犹如被敲骨吸髓一般。
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们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要么造反,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要么坐以待毙,最终饿死街头。
既然横竖都是一死,那还不如在临死前放手一搏,将皇帝拉下马来。
可以说,即使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站出来领导起义。
皇帝所需要解决的,并不是这些走投无路的百姓,而是那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及那些将百姓逼入绝境的官僚地主阶级。
上官宏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突然发现他不知为何突然发起呆来。
上官宏心中一阵狂喜,暗自思忖道:“哈哈,太好了!看这情形,皇帝的痴呆之病怕是又发作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一定要趁机加把劲,把皇帝刚刚到手的兵权给夺回来!”
上官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决定先试探一下皇帝的反应。他轻声唤道:“陛下,陛下?”
皇帝在上官宏的呼声中,原本对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重视逐渐消散,他的思绪被拉回到现实。
皇帝转头看向上官宏,眼中的迷茫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静和威严。
上官宏注视着皇帝的变化,心中暗自思忖。
他知道皇帝的痴呆之病时有发作,刚刚的一幕便是其症状的体现。
然而,上官宏并不急于一时,他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只要皇帝的病情没有完全恶化,他就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bfh0e-6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