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暗语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章 暗语

 

峰回路转间,李妮儿重新审视过往。那些曾经扁平如纸的人与事,在时间的冲刷下渐渐显露出鲜活的肌理与血脉。

崔琰独揽朝局,权势滔天,一手遮天之下,平今之乱的真相被层层掩盖。朝堂之上,无人敢言,御史台的奏折尚未递至御前,便己被崔氏党羽截下;民间稍有议论者,皆被以“诽谤朝政”之名缉拿下狱。崔家子弟横行无忌,侵占良田、欺压百姓,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然而,天地悠悠,人心自在。暗流之中,仍有不甘沉默之人。

镇国公暗中布局,他府中密室之内藏着密录,其中记载着崔琰勾结边将、克扣军饷、私调兵马的铁证。更有一封当年平今之乱中幸存老卒的血书,首指崔琰为掩盖罪行,屠戮无辜百姓。

崔家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早己如烈火烹油,只需最后一根稻草,便会轰然崩塌。

而谁,会是下一个崔氏吗?

崔氏权倾朝野,朝中人人自危,真正能撼动这棵大树的,只有——裕王、庆王、镇国公

三方各怀心思,暗中角力,只待崔琰倒下的那一刻,便是新的权力之争的开始。

裕王,他手中握有武备司的秘档——崔琰曾暗中与敌国使节会晤,若此事坐实,便是通敌叛国之罪。 他不急,他在等。等崔家自己露出破绽,等朝野怨愤达到顶峰,届时他只需轻轻一推,便能以“肃清朝纲”之名,收天下人心。

庆王手中掌控着皇城禁军,他不在乎什么证据、民心,他要的只是崔琰的命。只要时机一到,崔琰便会“暴毙而亡”,而庆王,将成为那个“拨乱反正”的功臣。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崔家的覆灭己成定局,但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这一次,执棋者,又会是谁?

李妮儿的指尖轻轻着那封泛黄的密信,信纸边缘早己被她翻得微微卷起,像是被岁月啃噬的伤口。她不需要知道太多——裕王的清谈、庆王的杀心、镇国公的棋局,都与她无关。她只认一个理:作恶的人,该还债了。

崔琰倒台之日,便是新局开始之时。而她,不过是这场风暴里的一缕风,推着浪,往该去的地方涌。

她低垂着眼睫,在昏暗的油灯下誊抄账册。那些被崔氏压得喘不过气的寒门官员,一个个成了她棋盘上的暗子。城南的米商、城北的布庄,那些走街串巷的货郎,都在不经意间成了流言的载体。

崔家二少爷强占的田产,账上记的是‘赈灾粮,老翁冻死在崔府朱门外,他的孙女,进了崔家做丫头。

"二少爷上月强占的三十亩水田"她轻声念"在户部册上,记的是'赈灾粮调拨用地'

“平今之乱里死的那批士卒,抚恤银全进了崔氏私库另一本册子”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平今之乱后失踪士卒的名字——每个名字底下,都压着一笔永远没到家人手中的抚恤银。

"王铁柱,战殁,抚恤银二十两,他瞎眼的老娘,去年饿死在城隍庙。"

夜风穿堂而过,掀动案头纸张。那些轻飘飘的纸页间,藏着重逾千钧的罪证。

城西酒肆里,醉汉正拍桌大骂:"听说崔家库房的银子,摞得比城墙还高!"

茶摊旁的老丈慌忙去捂他的嘴:"慎言!那都是..."眼神往北边皇城方向瞟了瞟,"...替朝廷保管的军饷。"

新誊好的各种账册塞进装绣线的竹篮,这些"绣样"会跟着布庄的伙计,散进三教九流的手里。

她望着渐白的天色,想起父亲临终时攥着她手说的那句:"妮儿,这世道的账,总得有人一笔笔算清楚。"

墨迹未干的纸页上,崔家的罪证正在晨光中渐渐显形。

坊间的低语像野草一样疯长,而她只是静静地等。等风再大一点,等火再旺一些。

至于这火最终会烧向谁?她不在乎。

她只要——恶人伏诛,天理昭昭。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bfcbi-3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
书香门第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