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士走进会议室时,宋晓己经泡好了两杯咖啡。
他把其中一杯推过去,“欢迎加入。”
林博士坐下,没急着说话,先喝了口咖啡,“你们的实验室条件比我想象的好。”
“那是因为我们烧钱烧得狠。”宋晓笑了笑,“你带来的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
“储能效率和稳定性。”她从包里拿出一份资料,“这是我在MIT的研究成果,结合你们现有的电池结构,可以提升15%的能量密度,同时降低高温下的衰减率。”
宋晓翻开资料扫了一眼,眼睛亮了,“你什么时候能开始测试?”
“现在。”林博士点头,“我带来了实验方案。”
“很好。”宋晓站起来,“我带你去见张磊。”
张磊正在实验室盯着数据发呆,看到林博士进来,愣了一下,“老板,这位是……”
“林博士,MIT出身,专门研究储能技术。”宋晓介绍完,转向林博士,“这位是张磊,刚入职一个月,己经是我们的电池项目负责人。”
“年轻有为。”林博士笑了笑。
张磊有点紧张地搓了搓手,“我看过一些国外论文,但还没接触过这种级别的技术。”
“别紧张。”林博士打开电脑,“我们一起做实验。”
接下来几天,整个研发团队都进入了高强度工作状态。
林博士带来的新材料需要重新调整电池配方,张磊带着几个工程师连续做了十几组对照实验,每次结果都不太一样。
“这玩意儿怎么这么难搞?”一个工程师趴在桌子上叹气,“参数稍微变一下,性能就跳水。”
“因为我们在摸边界。”林博士冷静地说,“每一步都在逼近极限。”
宋晓每天都会来实验室转一圈,看看进展。
“怎么样?”他问张磊。
“还在调。”张磊揉着眼睛,“有时候数据看着不错,一上机就崩。”
“继续试。”宋晓拍了拍他的肩膀,“失败不是亏钱,是进步。”
王琳端着两杯奶茶进来,“你们再这样下去,明天就得躺医院。”
“没事。”张磊接过奶茶,“还能撑。”
“你们疯了。”王琳摇头,“一群工作狂。”
又过了三天,终于出现了一组稳定的数据。
能量密度提升了13.8%,温度控制在合理区间,低温环境下表现也比之前好很多。
“成了!”张磊激动地跳起来,“老板你看!”
宋晓凑近屏幕看了一眼,嘴角扬起,“干得好。”
林博士也露出微笑,“这只是第一步。”
“下一步呢?”宋晓问。
“量产验证。”她说,“要确保这套方案能在大批量生产中保持一致性。”
“那就准备量产。”宋晓首接说,“小周,通知工厂那边,准备试产。”
“老板,成本会涨。”小周提醒。
“涨也要做。”宋晓语气坚定,“我们要的是品质,不是省那点钱。”
消息传到工厂,厂长立刻安排生产线调试。
但很快,新问题来了。
“老板,散热模块出了问题。”张磊打电话过来,“样机测试过程中温度过高,系统自动断电。”
“具体数据是多少?”宋晓问。
“超过安全阈值两度。”张磊声音有点低,“客户本来今天下午要来试用,临时取消了。”
“行,我知道了。”宋晓挂掉电话,转身对王琳说,“召集所有人开会。”
十分钟后,所有核心成员都到了会议室。
“问题出在散热设计。”宋晓开门见山,“客户临时取消试用,说明他们对我们产品信心动摇。我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换材料。”林博士提议,“或者优化风道结构。”
“时间不够。”张磊皱眉,“重新设计至少一周。”
“那就加班。”宋晓说,“今晚必须拿出解决方案。”
“老板,这不是赶工的问题。”一个工程师弱弱开口,“我们需要重新建模分析,否则可能还会出问题。”
“那就建。”宋晓看着他,“模型跑不出来,就手动算。”
会议结束,所有人回到岗位。
张磊带着团队重新计算散热路径,林博士负责模拟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效果,其他人则开始拆解样机,寻找可能的改进点。
凌晨三点,办公室灯火通明。
王琳送了几份夜宵进来,“吃点东西吧,不然明天真要进医院。”
“谢谢。”张磊接过包子咬了一口,“我己经两天没回家了。”
“我也一样。”林博士摘下眼镜擦了擦,“不过快了。”
果然,天快亮的时候,他们找到了问题关键——散热模块的内部通道设计不合理,导致热量无法快速排出。
“改这里。”张磊指着图纸,“扩大出风口,加一层导热膜。”
“这个改动不会影响整体结构吗?”有人问。
“不会。”林博士检查后点头,“可以试试。”
当天上午,修改后的样机完成组装。
宋晓亲自带人去联系客户,重新安排试用。
“上次是我们考虑不周。”他对客户代表说,“这次我们做了全面优化,请您再给一次机会。”
客户代表点点头,“希望你们真的解决了问题。”
测试现场,样机运行了整整两个小时,温度始终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看来是真的改好了。”客户代表满意地笑了,“我们会考虑采购。”
宋晓松了口气,回头对张磊竖了个大拇指。
可还没等他们庆祝,新的麻烦又来了。
“老板,行业媒体那边开始质疑我们技术实力。”小周拿着手机进来,“有人说我们只是炒概念,没有真正突破。”
“让他们来看。”宋晓冷笑,“开放实验室,邀请专家、媒体来参观,现场演示测试过程。”
“这样不怕暴露核心技术?”王琳担心。
“不怕。”宋晓笑着说,“我们要的是信任,不是藏着掖着。”
活动当天,几十家媒体和行业专家来到公司。
张磊和林博士亲自讲解技术细节,还展示了最新的测试数据。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新材料。”林博士指着样品,“配合新型散热结构,实现了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稳定的输出。”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一位专家提问。
“靠不断尝试。”张磊回答,“失败了上百次,才找到最优组合。”
“听起来很像创业公司的做法。”那位专家点头,“但你们确实做出了成绩。”
活动结束后,几家国际能源企业的代表主动找上门。
“我们有兴趣合作。”其中一人说,“如果你们愿意共享部分技术,我们可以提供资金支持。”
宋晓笑了笑,“技术可以谈,但我们不会放弃主导权。”
对方沉吟片刻,“理解。”
送走客人后,王琳凑过来,“你是不是早就打算这么干?”
“哪件事?”宋晓反问。
“开放实验室,吸引国际企业注意。”
“我只是想让大家看到真实的技术。”宋晓耸肩,“剩下的,顺其自然。”
王琳看了他一眼,“你越来越老谋深算了。”
“我只是知道,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这时,林博士走了过来,“老板,我想申请一项专利。”
“当然可以。”宋晓点头,“名字就叫‘新型高能量密度电池系统’。”
“听起来很高大上。”林博士笑了一下,“不过我喜欢。”
宋晓看着窗外,阳光洒在办公楼玻璃幕墙上,反射出耀眼的光。
他拿起手机,打开系统界面。
返利余额:¥6,240,000
“还有钱。”他轻声说,“那就继续冲。”
张磊兴奋地跑进来,“老板!我们接到一笔海外订单了!”
“多少台?”
“五百台,首批交付三个月内完成。”
“很好。”宋晓站起身,“通知工厂,全力备货。”
王琳站在门口,看着他背影,忍不住嘀咕:“这家伙,真是要把自己榨干。”
话音未落,林博士突然说:“老板,我有个想法。”
“说吧。”
“如果我们能把这项技术应用在更多新能源设备上……比如家用储能系统,会不会更有市场?”
宋晓停下脚步,眼神亮了起来,“你继续说。”
林博士认真地看着他,“我不是开玩笑。”
宋晓笑了,“我也没当玩笑听。”
他转头对王琳说:“准备会议室,我要开个会。”
王琳叹了口气,“又要开始了。”
宋晓己经走向会议室,“这才是开始。”
门推开,阳光照进来,照亮了他的脸。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beeif-5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