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站在研发中心的走廊上,看着新装修好的实验区,玻璃墙后是一排排整齐的仪器设备,几个刚入职的研究员正忙着调试工作站。阳光透过天窗洒下来,在地面上投下斑驳光影。
“这地方比我在鼓歌那会儿还敞亮。”李明一边拧螺丝一边感慨,“就是安静得有点吓人。”
“安静说明没人打扰你们搞研究。”宋晓靠在门边,笑着回道。
王琳从另一头走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第一批项目的立项申请己经收齐了,不过……”她顿了顿,语气略带迟疑,“进度普遍慢于预期。”
“预料之中。”宋晓接过文件翻了几页,“他们还在适应新的工作模式。”
“问题是,有人己经开始怀疑系统返利的钱能不能撑到出成果那天。”王琳压低声音,“董事会那边有些风声。”
“让他们继续怀疑。”宋晓合上文件夹,“我只要结果。”
科研中心正式运行的第一周,项目进展缓慢的问题开始显现。原本信心满满的技术团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一系列技术瓶颈——量子计算模拟平台的算法优化迟迟无法突破,AI模型训练效率远低于预期,甚至连基础的数据处理模块都出现了兼容性问题。
“我们低估了从理论到落地的距离。”李明在项目汇报会上皱着眉头,“很多设想听起来很美,但硬件、软件、数据三者之间的配合远远没达到要求。”
“换句话说,咱们现在就像一群拿着菜刀想造火箭的人?”宋晓笑着问。
“差不多吧。”李明点头,“不过我们至少知道火箭长什么样。”
宋晓没有说话,只是低头看了眼手中的报告。实验室里,研究员们正在反复测试一个神经网络模型,屏幕上不断跳出错误提示。他能感觉到他们的焦虑和挫败感。
第二天一早,宋晓召集所有项目负责人开会。
“我知道大家压力大。”他坐在会议桌前,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但我更清楚,真正压垮人的从来不是困难本身,而是看不到希望。”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
“所以我给你们两个承诺。”宋晓竖起两根手指,“第一,资金不会断。第二,失败不会被惩罚。”
有人抬起头,眼神里多了一丝光。
“我们的目标不是立刻做出改变世界的东西,而是建立一套能持续产出成果的机制。”宋晓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几个关键词:容错率、迭代速度、跨学科协作。
“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次失败都能成为下一次成功的垫脚石。”
会后,宋晓亲自找财务部门沟通,调整预算结构,把研发经费单独列支,并且明确表示:“哪怕公司亏钱,也要先把科研这块稳住。”
系统返利机制再次启动。随着部分业务的短期亏损,大量现金返还到账,科研中心的资金池迅速充盈起来。
“你这是拿命在赌啊。”王琳看着账面变化,忍不住提醒。
“不是赌。”宋晓端起咖啡喝了一口,“是投资未来。”
为了缓解团队压力,宋晓特意安排了一次团建活动。地点选在郊外的一处科技主题公园,里面有各种前沿技术体验馆。研究员们难得放松下来,有人戴着VR头盔打游戏,有人围着一辆自动驾驶车转圈。
“你们小时候是不是都玩过乐高?”宋晓突然问李明。
“当然,谁没拼过几套?”
“那就对了。”宋晓笑了,“我们现在干的事,其实就跟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往上垒,首到建成一座塔。”
李明若有所思地看着远处的实验室,“你说得轻巧,可积木要是搭歪了呢?”
“那就拆了重来。”宋晓耸耸肩,“反正我们有的是时间。”
回到办公室后,宋晓收到一封来自高校合作方的邮件,内容是关于一名博士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对方提出希望能与公司展开联合实验。
“这个方向不错。”宋晓看完资料,立即回复同意,并指示尽快安排对接。
几天后,那位博士生带着他的研究成果来到研发中心。他的项目是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图像识别系统,虽然还不成熟,但思路新颖,引起了李明的注意。
“我们可以帮他完善算法。”李明看完演示后说,“如果能整合进我们的AI框架,或许能提升整体运算效率。”
“那就给他资源。”宋晓毫不犹豫,“让他加入项目组。”
随着新鲜血液的注入,科研中心的氛围逐渐活跃起来。尽管技术瓶颈仍未突破,但团队士气明显回升。研究人员开始主动分享各自的想法,甚至自发组织小型讨论会。
“以前总觉得做研究是个苦差事。”一位年轻研究员笑着说,“没想到还能这么有意思。”
宋晓听着这些话,心里踏实了不少。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某天深夜,宋晓接到李明的电话,语气焦急:“有个关键节点卡住了,数据跑不通。”
“哪个项目?”
“量子模拟器的算法优化。”
宋晓立刻赶到实验室,看到一群人围在一台主机前,屏幕上全是报错信息。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别慌。”宋晓拍了拍李明的肩膀,“你们己经离答案很近了。”
“但我们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李明叹了口气。
“那就换个角度。”宋晓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一个流程图,“如果我们不追求完美模型,而是先做一个‘够用’的版本呢?”
众人愣了一下。
“你是说……先跑通,再优化?”有人试探着问。
“没错。”宋晓点头,“有时候,快比好更重要。”
经过一夜奋战,团队终于完成了初步模型搭建。虽然精度还不够理想,但至少可以正常运行。
“这只是个开始。”李明看着屏幕上的结果,眼神重新燃起斗志。
“对。”宋晓笑了笑,“我们才刚开始。”
第二天,宋晓走进会议室,发现王琳己经在等他。
“董事会那边有意见了。”她开门见山,“他们认为我们的研发投入回报周期太长。”
“让他们再等等。”宋晓坐下,翻开笔记本,“科研不是种地,播了种子不能指望明天就收成。”
王琳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笑了,“你知道吗?你现在的样子,特别像那些老一辈科学家。”
“哦?”宋晓挑眉,“哪方面?”
“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头。”
宋晓也笑了,“我不是明知不可为,我是知道终将可行。”
窗外,研发中心的灯光依旧亮着,仿佛黑夜中的灯塔,照亮未知的航程。
宋晓打开电脑,邮箱里又有一封新邮件。
“挑战赛初赛结果出来了。”他看了一眼标题,嘴角微微上扬。
“出来了。”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beeif-4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