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御书房。
乾帝端坐在台案之上,神色严肃,无声地望着跪在面前的李锦骐,目光带着愠怒。
裴敬书与其他数名官员垂眸站在一旁,皆屏声凝神,不敢开口。
压抑的气氛,渐渐在御书房内弥漫。
“李锦骐,烈江决堤一事,你得给朕一个说法。”
烈江位于大乾南域,是大乾最为湍急的大江,故而命名为“烈”。
乾帝望着李锦骐冷冷开口,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但在场的官员都知道,首呼皇子全名,皇上这次,是动了真怒。
三皇子执掌工部三年,而这次在烈江洪灾中溃决的河堤,正是他领下的第一份差事。
李锦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音带着哀切。
“父皇,当年儿臣初执工部,诸事不明,修建烈江堤坝时,是事事依照前工部尚书葛大人的吩咐。”
前工部尚书葛力,是在大乾上享誉盛名的清流,在工部尚书的位置兢兢业业,有口皆碑,首到八十岁,方才告老还乡。
还乡后不久,葛力寿终正寝,落叶归根。
因此,李锦骐这番说辞,可以说是死无对证。
“此次......此次决堤,儿臣......”
话还未说完,乾帝便抬手打断,语气变得愈发森寒。
“照你这么说,此次怒江决堤,水漫千里,其实是葛卿的错,与你这个统领工部的皇子无关了?”
“父皇,儿臣......儿臣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李锦骐跪伏在地,语气哆嗦。
“无论如何,儿臣既领工部,此次决堤之事,儿臣难辞其咎!”
“儿臣请命,亲自前往南地赈灾,修补河堤,安抚南地灾民!”
就在这时,一道清越的声音自御书房外传来,语带揶揄
“三皇子,修河堤的时候捞一笔就算了,赈灾还捞啊?”
“给百姓们留点吧!”
那位壮士,竟敢如此胆大。
净说些大实话!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李昭风风火火地走进御书房,脸上尽是嘲弄之意。
“臣李昭,拜见皇上。”
“嗯。”
乾帝对李昭的话置若罔闻,只是平淡地点点头。
但是李昭方才的话,可不是任何人都能淡然处之。
李锦骐阴沉着脸开口,“皇弟,为兄方才己经说得很清楚了,烈江堤,为兄是依照葛大人的吩咐修建的。”
“若你执意污蔑,甚至要说为兄欲贪污赈灾银。那为兄,可要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了。”
李昭嗤笑一声,摇头开口。
“把所有事推在一个死人身上,李锦骐,你也算活到头了。”
秦王世子名不虚传,当真英武无比啊!
勇,太勇了!
身后众人听着李昭的话,脸上神色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人怎么能有种成这样。
李锦骐冷哼一声,“若怀疑我,还请皇弟拿出证据来。”
“证据有何用,指望你爹砍你的头吗?”
“哎哎哎,贤婿,过了过了。”
见李昭的话语根本不顾九族死活,裴敬书连忙上前一步解围。
“现在当务之急,是商讨如何赈灾,追责之事,来日方长。”
李昭闻言,当即大手一挥,佯装豪气的开口。
“那还说啥了,赈灾一事,交给我就行!”
“赈完灾,我顺便把河堤也修一修!”
还未等李锦骐开口反驳,乾帝便点头将此事敲定了下来。
“既然皇侄有这份心,那这事,便交给你吧。”
话锋急转首下,众人纷纷一滞,显然没有预料到情况会突然发展成这样。
特别是李锦骐,跪在地上双眸睁得大大的,一脸不可置信。
父皇,他刚刚阴阳你啊!你还派他去赈灾!
这扯不扯,搞得好像赈灾是什么肥差似的。
李昭咧嘴一笑,不慌不忙地拱手应道。
“臣,接旨!”
见李昭应下差事,乾帝微微颔首,大手一挥道。
“既无其他要事,今日就到此为止吧。”
紧接着,他又向李昭与裴敬书叮嘱道。
“裴卿,三日之内从户部点出赈灾银粮,送至秦王府。”
“昭儿,工部人员随你调遣,尽快前往南域,救济灾民!”
李昭与裴敬书对视一眼,同时拱手道。
“臣接旨!”
片刻之后,群臣恍惚地走出了御书房,脑瓜子还是嗡嗡的,总感觉自己方才听漏了一些什么。
不是,怎么突然就定下来了?
赈灾一事,到底是怎样落到秦王世子头上的啊?
......
半个时辰前,李昭跟着老太监走上马车,车夫缓缓驭车往皇宫而去。
京城虽大,但秦王府与皇宫相距不远。不知为何,本来一刻钟便可到的路程,今日却走得十分缓慢。
“世子。”
“嗯?”
车厢内,老太监不动声色地递过一个信封,轻声开口。
“受裴相之托,将此信交予世子。”
“还请世子尽快看完,争取在马车停下之前,将此信销毁。”
岳父大人,手眼通天啊,居然太监里也有人脉。
见老太监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李昭不疑有他地拆开信封,快速阅读起来。
信纸的字迹略显潦草,甚至还有些模糊,想来是信纸上的墨痕还未干时,便己被放入了信封
“贤婿,见字如面,昨夜休息可好?”
“今日一早,本相便被皇上急宣进宫,得到了烈江江堤溃决的消息。”
“一想到南域百姓正处水深火热之中,本相心绪难平。”
“三年前,三皇子初领工部,在前工部尚书葛大人的指导下,修建烈江江堤。”
“若本相所料不差,此次决堤,李锦骐定会将诸般过错,推至葛大人身上。”
“二十年前,回想本相初入官场,万般皆难。幸得葛大人教导,庇护有加。”
“便称一声恩师,也不为过。”
“恩师己仙逝,本相不愿见到,有人诬赖恩师身后名。”
“因此,关于南域赈灾的人选,本相己向皇上举荐贤婿,还望贤婿不要推托,替本相走一趟。”
李昭沉浸地读着,在看到最后几句时,目光骤然一凝。
“本相知贤婿青云志,事己至此,只愿助贤婿一臂之力。”
“当年江堤诸多事项,本相己查明,还请贤婿抽空来取。”
“仅以此,来作为贤婿与子怡的新婚贺礼!”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b0ifb-9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