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内,相较于外界的混乱与死寂,这里仿佛是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净土。柔和的阳光透过布满灰尘的玻璃窗,斜斜地洒在落满书卷的桌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晕。空气中弥漫着旧书特有的霉味与纸张的清香,混合着一股淡淡的消毒水气味,那是米淑琴努力维持这片区域洁净的结果。
陆一鸣坐在米淑琴对面,面前摊开着一本厚重的书籍,封面用一种特殊的烫金工艺印着西个大字——《边缘奇迹》。副标题则是一行小字:“相变和临界现象的跨学科研究”。这本书的纸张泛黄,边角有些卷曲,显然被不止一人反复翻阅过。
米淑琴,这位曾经的大学物理系教授,此刻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她戴着一副细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温和而睿智,岁月在她眼角刻下了细密的纹路,却丝毫没有减损她身上那股知性的魅力。她手中也捧着一本书,是《材料科学基础》的最新修订版,时不时会抬眼看看陆一鸣,观察他的学习进度和神情。
“感觉怎么样,陆一鸣?”米淑琴放下手中的书,轻声问道,她的声音如同春雨般滋润,能让人纷乱的心绪平静下来,“《边缘奇迹》这本书,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会有些艰涩。它横跨了物理学、化学、数学,甚至涉及到一些生物学和复杂系统理论的边缘概念。”
陆一鸣从书中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他的眉宇间带着一股专注的劲头,仿佛完全沉浸在了知识的海洋中。这几天,在米淑琴的系统性指导下,他感觉自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些过去可能一知半解,甚至从未接触过的科学理论。
“米教授,这本书……太奇妙了。”陆一鸣斟酌着词句,试图表达内心的震撼,“特别是关于‘临界点’的描述。物质在临界点附近,微小的扰动就可能引起系统宏观状态的剧烈改变,这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放大效应,让我对能量的控制和物质的转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的手指轻轻拂过书页上的一段话:“当系统接近临界点时,关联长度趋于无穷大,系统对外界扰动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涨落不再是微不足道的修正,而是决定系统行为的关键因素……”
“是的,临界现象是宇宙中最迷人的奇迹之一。”米淑琴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赞许,“从水的沸腾、冰的融化,到超导体的相变,乃至宇宙大爆炸初期的对称性破缺,背后都隐藏着临界现象的影子。你还记得我们之前讨论过的,你那‘具现’火球的过程吗?”
陆一鸣立刻点头:“记得。我最初只是凭借一种模糊的感觉去‘想象’火焰,然后消耗精神力和核心能量去‘塑造’它。威力很不稳定,消耗也时大时小。”
“现在呢?结合这本书里关于能量密度、燃烧阈值和热力学平衡的知识,你再思考一下那个过程。”米淑琴引导道。
陆一鸣闭上眼睛,脑海中开始回忆和“模拟”。他的“模拟”能力,在接触到这些深奥的科学理论后,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灵魂。过去,他的模拟更多是基于首观经验和对表面现象的复刻,而现在,他开始尝试从更底层的物理规律去解析和构建。
在他的“像素视界”中,一团虚幻的火焰正在缓缓凝聚。他不再是简单地“画”出一个火球,而是开始思考:
构成这团火焰的“燃料”是什么?是空气中的可燃性微尘,还是他凭空模拟出的碳氢化合物分子?
点燃它的“火种”能量需要达到怎样的阈值才能引发持续的链式反应?
如何控制火焰的形状,使其在抛出后依然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能量密度,而不是迅速耗散?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燃烧化学中的活化能、反应速率,以及流体力学中的湍流和能量传递。
“我明白了……”陆一鸣缓缓睁开眼,眼神比之前更加明亮,“以前我具现火球,就像一个不知原理的工匠,只是照猫画虎。现在,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蹩脚的工程师,开始尝试理解图纸背后的设计逻辑。”
他伸出手,掌心向上。一段晦涩的能量波动在他掌心汇聚,随着他对“燃烧临界点”的精确控制,一小簇明亮的火焰凭空跳跃而出。这簇火焰比他之前随意制造的火球要小巧得多,但异常稳定,火焰的颜色也更加纯粹,散发着惊人的热量。
“米教授,您看。”陆一鸣控制着这簇小火苗,让它在指尖跳动,“我尝试将能量集中在一个极小的区域,使其瞬间突破燃烧所需的最低能量密度,同时‘模拟’出一种理想的预混合可燃气体模型。虽然消耗的精神力反而比之前制造一个同样大小但不稳定的火球要多一些,但它的能量利用效率和稳定性,却大大提高了。”
米淑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非常好!你己经开始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了。这就是科学的力量,陆一鸣。你的异能很特殊,‘模拟’和‘具现’,听起来就像是凭空创造。但宇宙万物皆有其规律,哪怕是‘创造’,也必然遵循某种更深层次的法则。你学习的这些科学知识,就是帮助你理解和运用这些法则的钥匙。”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边缘奇迹》中还提到了‘自组织临界性’。比如沙堆模型,沙粒不断堆积,当沙堆的坡度达到某个临界值时,任何一粒新落下的沙子都可能引发规模不一的崩塌。这种无需精确调控,系统自发地演化到临界状态的现象,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你思考一下,这对你的能力有什么启发?”
陆一鸣陷入了沉思。自组织临界性……不依赖外部精细调节,系统自发趋向临界状态……
他的“具现”能力,是否也能达到某种“自组织临界”?比如,他设定一个目标——制造一柄锋利坚固的长矛。他只需要提供足够的原材料能量和对“锋利”、“坚固”的宏观定义,然后通过模拟,让系统在遵循物理规律的前提下“自发”地寻找到最优的微观结构组合,就像沙堆崩塌一样,形成最终的成品?
这比他之前需要精细到每一个“像素点”的排列组合要高效得多,也更接近于一种真正的“创造”而非简单的“复制粘贴”。
“米教授,您的意思是……我可以尝试设定一个‘目标函数’,然后让我的‘模拟’能力在遵循物理规律的前提下,自行寻找最优解?”陆一鸣有些不确定地问道。
“这只是一个方向性的启发。”米淑琴笑道,“具体如何实现,还需要你自己去探索。但记住,知识的边界越宽广,你能力的边界才能越宽广。除了《边缘奇迹》,《材料科学基础》对你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磁性能等至关重要。比如,你想具现一把更坚韧的武器,就需要理解不同材料的晶格结构、位错理论、强化机制等等。”
陆一鸣重重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材料科学基础》,翻到关于“复合材料”的章节。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例如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兼具了碳纤维的高强度和树脂的韧性。
“如果我能精确‘模拟’出碳纳米管的结构,再将其与某种高韧性的聚合物基体‘模拟’结合,是不是就能‘具现’出远超普通钢铁性能的材料?”陆一鸣喃喃自语,眼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渴望。
“理论上是可行的。”米淑琴肯定道,“但模拟和具现碳纳米管这种纳米级别的结构,对你精神力的精细操控和能量输出的稳定性要求极高。这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对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日子,陆一鸣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和实验中。图书馆成了他的第二个家,米淑琴则像是他航行在知识海洋中的灯塔。
他系统学习了《理论力学》中的刚体动力学和流体力学,这让他对具现物的运动轨迹、受力分析有了更精确的把握,例如优化长矛的投掷方式,设计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箭矢,避免使用英文,这里可以理解为小型投射物)等。
他钻研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特别是关于爆炸物、高能燃料、以及某些特殊聚合物的章节,这为他开发新的“科学魔法”打下了坚实的化学基础。他甚至开始思考,能否模拟出类似铝热反应的过程,制造出具有极高温度和穿透力的攻击手段。
《电磁学》让他对能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了初步认知。虽然目前他还无法首接操控电磁力,但书中关于电磁感应、电磁波的理论,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隐秘的窗户,让他隐约感觉到,陨石核心内部蕴含的能量,可能不仅仅是单纯的热能或动能。
《光学原理》让他对光的折射、反射、衍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让他思考是否能具现出具有隐形效果的遮蔽物,或者聚焦能量的透镜结构。
每当学习到一个新的理论,或对某个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陆一鸣都会立刻尝试将其与自己的能力结合。他的神秘书册仿佛也受到了这种求知欲的感染,记录信息的速度和解析能力似乎都有了微弱的提升。他能感觉到,书册内部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数据流”,正在因为这些科学知识的注入,而变得更加清晰和有序。
他开始尝试更复杂的“模拟”和“具现”。比如,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火球,而是尝试模拟一个小型的“定向爆破装置”——将模拟出的高能炸药包裹在特制的聚能外壳中,引爆后形成的金属射流理论上可以穿透厚重的钢板。虽然初次尝试时,因为对爆轰物理学理解不足,能量控制失当,差点把自己炸伤,但也让他真切感受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
米淑琴在一旁看着他,时而提点,时而鼓励,从不干涉他的奇思妙想,只是在他遇到瓶颈或方向出现偏差时,给予关键性的指导。她深知,对于陆一鸣这样的特殊人才,填鸭式的灌输远不如启发式的引导。
“陆一鸣,记住,知识本身不是力量,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米淑琴在他一次失败的具现尝试后,温和地说道,“你现在掌握的理论,就像一把把锋利的解剖刀,而你的异能,则是让你有能力去解剖和重构这个世界的‘手术台’。不要急于求成,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未来走得更远。”
陆一鸣深吸一口气,抹去额头的汗水,眼中没有丝毫气馁,反而充满了斗志。他知道,这条将科学与异能深度融合的道路,才刚刚开始。每一次学习,每一次思考,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在为他未来的能力进化,打下无比坚实的基础。
图书馆安静的角落里,一个青年正沉浸在书本的世界中,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恍然大悟,掌心偶尔会跳跃出不稳定的能量火花,或是一些奇形怪状的微小构件。而在他对面,一位温婉的女士正含笑注视着这一切,仿佛在欣赏一件正在被打磨的璞玉,期待着它绽放出耀眼光芒的那一天。
窗外的末世依旧冰冷残酷,但在这小小的图书馆内,知识的火种正熊熊燃烧,照亮着一个求索者前行的道路。陆一鸣明白,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在这末世中生存下去,更是要理解这个崩坏世界背后的规则,掌握足以改变自身乃至更多人命运的力量。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于这些看似枯燥,却蕴含着宇宙真理的科学知识。
他翻开《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目光落在了“熵增定律”这一节。宇宙的混乱度总是在增加,一切都在趋向无序和死寂……这不正是眼下这个“废弃模式”世界的真实写照吗?那么,他的能力,这种能够从无到有、构建秩序的“模拟”与“具现”,是否本身就是一种对抗熵增,创造“负熵流”的奇迹?
一个更加宏大和深远的问题,在他心中悄然萌芽。
学习,仍在继续。
---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abagi-8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