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脂炖肉】引发的风暴,如同冬日里的一把烈火,彻底点燃了陈记的名声,也燎尽了压在陈家人心头沉甸甸的阴霾。那极致纯净的肉香,那颤巍巍、入口即化的口感,经由小碗儿和无数闻风而来的食客、博主在线上线下疯狂传播,几乎一夜之间将“陈记”和“小陈师傅”推上了本地美食圈的顶峰。
接下来的日子,陈记的门槛几乎被踏破。清晨排队买豆浆油条的长龙蜿蜒到了巷口,中午和傍晚专程为“小陈师傅”手艺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陈默不得不调整了营业时间,并限制了部分爆款菜品的供应数量(尤其是需要长时间煨炖的菜式),饶是如此,灶膛里的火从早到晚几乎没停过。
钞票像流水一样涌进陈建国那个破旧的、磨得发亮的钱匣子。彪哥的药钱还清了,米面粮油不再需要赊欠,王阿婆生前欠下的药费也一笔笔填平。陈建国数钱时,指节不再发白,眉心的“川”字纹路虽然还在,但己不再像刀刻般深重。他添置了新的粗瓷碗碟,更换了磨损严重的锅铲,甚至给彪哥那只受伤的手买了更好的药膏。压在肩头的大山被搬开,连带着他沉默的脊梁,似乎都挺首了些许。
陈默依旧沉默寡言,系着那条洗得发白的围裙,在灶台边挥汗如雨。Lv.6的系统赋予了他更精妙的掌控力,【心意共鸣增幅】更是让每一道出自他手的菜肴,除了极致的味道,还多了一份难以言喻的熨帖感。食客们不仅为味道倾倒,更常常感叹:“吃了小陈师傅的菜,心里头暖烘烘的,舒坦!”
小碗儿几乎成了陈记的编外人员,她的镜头不再仅仅追逐食物的香气和色泽,也开始捕捉灶膛里跳跃的火光、陈母揉面时沉稳的侧影、彪哥添柴时笨拙却认真的样子,以及陈建国偶尔在收钱时,嘴角那抹一闪而过的、如释重负的弧度。这些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画面,让陈记的故事更加动人。
年关将近,巷子里开始弥漫起淡淡的年味。家家户户忙着扫尘、备年货,空气中飘着炸丸子、熏腊肉的香气。陈记的生意依旧红火,但陈建国看着辛苦了一年的家人,看着那些在风雪中伸出援手、又日日帮衬生意的老邻居们,心里做了一个决定。
这天傍晚,送走最后一批食客,陈建国关上店门,破天荒地没有立刻数钱,而是把陈默、陈母和彪哥叫到一起。
“快过年了,” 陈建国清了清嗓子,声音虽然还有些干涩,但透着一股轻松,“今年……托大家的福,日子缓过来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陈默沉静的脸、陈母眼角的皱纹、彪哥那只包着厚布条的手,“这铺子……太旧了,屋顶漏风,墙皮也掉了不少。趁着过年歇几天,我想……请张婶、李叔、老刘头、老赵他们帮把手,把咱们这铺面拾掇拾掇,翻新一下。”
陈母闻言,眼中立刻有了光彩,连连点头:“是该拾掇拾掇了!阿婆走了,咱们的日子还得往前过,铺子亮堂了,心里也舒坦!”
彪哥用那只没受伤的手挠了挠头,憨厚地笑了笑:“我力气大,能搬东西!”
陈默看着父亲眼中那份久违的、带着希望和干劲的神采,也轻轻点了点头:“嗯。”
说干就干。第二天,陈建国就提着一兜新买的、上好的烟丝茶叶,还有陈默特意做的几样拿手点心(不再是简单的油条豆浆,而是精致的枣泥酥、豌豆黄),挨家挨户去请人帮忙。张婶、李叔、老刘头、老赵,甚至其他几个受过陈记恩惠(比如陈默常把一些边角料或卖相稍差但味道绝佳的“员工餐”分享给邻居)的街坊,一听是帮陈记翻修铺子,二话不说就应承下来。
“建国啊,早该拾掇了!放心,包在婶子身上,刷墙糊顶我在行!” 张婶拍着胸脯。
“老姐姐说得对!木头活计交给我跟老赵!保证把门窗给你整得结结实实!” 李叔嗓门洪亮。
老刘头则摸着那几块精致的豌豆黄,笑得见牙不见眼:“默伢子的手艺是没得说!冲这点心,我这把老骨头也得出把力!”
老赵依旧话不多,只是用力拍了拍陈建国的肩膀:“明天一早,我带家伙来。”
腊月廿八,陈记正式歇业。天刚蒙蒙亮,巷子里就热闹起来。
张婶带着她自制的、加了糯米浆特别有韧性的“老底子”浆糊桶,李叔扛着刨子、锯子等木工家什,老刘头拎着几把刷墙的排刷,老赵背着他那沉甸甸的、装满了各种扳手榔头的工具包,还有几个壮实的邻居扛着新买的石灰、腻子粉、木板瓦片……小小的陈记门口,堆满了材料,也挤满了热心肠的人。
翻修工程热火朝天地开始了。
彪哥和陈建国负责最重的体力活——清理堆积多年的杂物,搬动沉重的灶台和案板(为刷墙腾地方)。灰尘弥漫,两人却干得满头大汗,陈建国甚至脱掉了厚重的棉袄,只穿着单衣,动作利落了不少。陈默也没闲着,他负责后勤保障,灶膛里的火一首没熄,大锅里熬着驱寒暖身的红糖姜枣茶,旁边的小炭炉上煨着一大锅香飘西溢的【八宝暖锅】——这是他用邻居们送来的年货边角料(腊肉、冬笋、香菇、炸肉丸、蛋饺、粉丝、白菜、豆腐泡)加上自家熬的高汤炖煮的,热气腾腾,滋味丰腴,是给干活的人补充体力的最佳慰藉。
张婶踩着高凳,挥舞着排刷,动作麻利地给斑驳脱落的墙面刮腻子、刷大白。她一边刷一边指挥:“老刘头,左边那块再补点腻子!对,抹平点!” 老刘头应着,拿着刮板仔细修补墙角的坑洼。
李叔和老赵则叮叮当当地修理着门窗。腐朽的门框被拆下,换上结实的新木头。吱呀作响的旧门轴被卸掉,换上润滑的合页。老赵拿着水平尺仔细校准,李叔则用刨子将新门框刨得光滑平整。木屑纷飞,带着新鲜的木头香气。
小碗儿自然不会错过这充满人情味的场面。她举着轻便的相机,灵活地在忙碌的人群中穿梭。镜头捕捉下张婶刷墙时脸上沾的白点,老刘头认真修补墙角的专注,李叔和老赵配合默契地安装门框,彪哥和陈建国合力抬起沉重灶台时手臂上贲起的青筋,还有陈默安静地为大家盛汤递水、将一碗碗冒着热气的【八宝暖锅】送到每个人手上的温馨瞬间。背景音里是榔头的敲击声、刨子的沙沙声、刷墙的唰唰声、人们的说笑声,以及那口大锅里“咕嘟咕嘟”欢快沸腾的声音。
“家人们快看!陈记新年大翻新!左邻右舍齐上阵,这才是真正的年味儿!” 小碗儿对着镜头小声而激动地说,“看张婶这架势,绝对是资深老师傅!李叔赵叔这木工活,专业!还有默哥的暖锅……我的天,隔着屏幕都闻到香了!干活的人有口福了!”
休息时,大家围坐在临时支起的矮桌旁,捧着热气腾腾的红糖姜茶,吃着滋味浓郁、暖心暖胃的【八宝暖锅】。暖锅里食材丰富,腊肉的咸香、冬笋的鲜脆、炸丸子的酥软、蛋饺的嫩滑、吸饱汤汁的粉丝和豆腐泡……在浓郁的骨汤中交融,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和邻里情谊。劳累和寒气被这暖意驱散,欢声笑语充满了正在焕发新生的店堂。
“建国,这门框整好了,保你用个十年八年不带晃的!” 李叔啃着一个大肉丸,满足地说。
“墙刷得真白!亮堂!等干了再贴上春联,那才叫喜庆!” 张婶看着自己刷好的墙面,成就感十足。
老刘头则对暖锅赞不绝口:“默伢子这手艺,真是绝了!啥东西到他手里都能变成宝贝!”
陈建国端着碗,看着焕然一新的墙壁,看着结实光亮的新门窗,看着身边谈笑风生的老邻居,再看着角落里安静收拾碗筷的儿子……他布满风霜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个久违的、舒展的、带着暖意的笑容。他悄悄摸了摸怀里那个鼓鼓囊囊的、装着崭新钞票的红纸包——那是他早就准备好的,给每位帮忙的邻居的谢礼和新年红包。今年的红包,终于不再是空有形式了。
屋外,不知何时又飘起了细碎的雪花。雪花无声地落在陈记焕然一新的门楣上,落在门口堆着的、散发着新木头清香的刨花上。屋内,暖锅沸腾,笑声融融,工具叮当,新刷的墙壁映着灶膛里温暖的火光,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和新生的力量。这个在风雪中挣扎、在温情中复苏的小店,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即将到来的新春。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caafb0-4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