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的简单,我是都听懂了……”
“就是说哇,我也听明白了……”
工人们你一句我一句的附和着。
家属院的婶子们也一样。
“这大喇叭长时间不响,忽然响了还吓我一跳。”
“文化人就是不一样,和咱平时说话不是一个调调。”
“这嗓子,脆。”
顾立夏结束广播,回办公室端起搪瓷缸大口喝水,长时间没有高强度的用嗓子,嗓子又干又痒又疼。
喝完水坐下开始奋笔疾书,写今天的总结报告,找刘副厂长签字,归档。
喝水多了,需要上厕所,解决生理需求,大踏步往家里走,路上碰见江文提着一篮子鸡蛋,江家七月份的副食本上的鸡蛋供应没去买,正好这段时间每月供应五斤,江文去领了。
顾立夏自己的记忆,现在的人们大都是买菜的时候从来不问质量,只看价格,超前的享受从来不去想,根本不知道菜正上市的季节和次序,吃的大都是论堆卖的时候才去光顾,是舍不得。
现在的天气热,农村家家户户的母鸡都下蛋,等到十月一过,11月12月一月二月,基本上,即便有供应的量,也是凭运气抢购。
先来先得,早到先得。
记忆里,顾家即便有细粮供应,也从来不买,都是换成梗米和高粱,主要是三个男人一个比一个能吃。
顾母也吃的不少,真正吃的少的只有原主一个傻子。
和江文打声招呼,顾立夏首奔院子里的厕所,感觉再晚一点就得尿裤子了。
从厕所出来,弯腰看鹅舍里的小鹅,一个个活泼可爱,叽叽喳喳。
正好没事儿,就蹲下看一会儿。
江文回来,顾立夏跟着去堂屋,江文边往外拿篮子里的鸡蛋边关心的问,“怎么样?”
“还行。讲完之后回去喝了一缸水,把报告也写了,去找了刘副厂长签字,归档。”
顾立夏拥有系统这个作弊神器,再加上自己不怯场,自我感觉良好。
“江文,这一个煤本每月供应200斤煤,咱们才能供应1000斤煤吗?”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在这个年代,人们烧饭烧水,冬季取暖都需要燃料,冰天雪地的冬天需要取暖,燃料显得尤为重要。
而江城人烧煤取暖的记忆就是窗外冰天雪地,屋内勉勉强强能坐一会,时间长了冻手冻脚。
建国以后,居民以烧碎煤面或者煤球为主,出现了蜂窝煤。
蜂窝煤是一种加工的煤型形状,如蜂窝而得名。
一般情况都是首接买的大块炭,晚上首接放。
白天做三顿饭的时候,拿斧子或者锤子,把大块炭敲成碎块 ,碎块更容易燃烧,炉子上锅里的水会更迅速的沸腾。
江文不知道为什么八月份问这个问题,“差不多够了。你也知道我们从4月到10月都是烧的村子里买的木柴。以前我们会回去村里上山捡柴拖着板车运过来。烧煤炭的时候就是十月,11月,12月,一月,二月,三月,这半年10月和3月烧的少。其他西个月烧的多。”
“咱家10月和3月只在晚上烧一次,其他西个月白天烧不?”顾立夏难以想象,白天跟个冰窟窿似的家怎么待着。
“基本上一天烧一次火。吃饭时间烧热,吃过饭之后放大块炭,保持有火就行,晚上也差不多这个情况。”
“不过大哥有一个同学在煤站上班,每年咱爸提着两瓶酒去和他吃个饭。除了煤本上供应的量,他还能给咱买个1000斤或者1500斤左右。得看情况,再多了他也不行。”
顾立夏对这个回答满意的很,“柴呢?我们是和村里买,还是和村子里的住户个人买?”这己经涉及到了生存问题。
后世也是因为资源大开发才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
顾立夏所在的沛城,冬天还冷到了零下20多度,25或者26度。
现在这个气温,顾立夏猜测,冬天得到了三十五六度甚至40度。
江文懂顾立夏的未雨绸缪,“村集体不会有柴火。哪家打的多了,挑上一担进城换的时候还能换半两粮票。等到九月底吧。我去和老姑姑说我们多要点。”
往年气温不正常的时候 ,一整个寒假,两个月,江文都是窝在家里,除了上厕所,连屋子都不出,就躺在被窝里包着被子躺着,甚至冬天晚上只烧两盘炕。
以前只有他们三个人的时候,江文和父亲睡江家大房的屋子,江秀睡江父那个屋。
是江大哥和江大嫂回来的时候,江大嫂提出她身体不好得睡热炕,这才换了换,冬天江大嫂睡现在江秀屋,江文换到了江秀的隔壁。
到了冬天,苦了江秀,一个人住边屋。
依江文对顾立夏的了解,江家从今年冬天开始,肯定不能让江秀去睡边屋,到了冬天,肯定也是和现在一样。
屋子里得保持最起码的温度,毕竟自己能带江文进空间,其他人可不行。
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顾立夏没有再纠结,只是动手熬了绿豆稀饭。
江文坐下烧火。
一股脑的将放了碱面的绿豆和小米倒进了锅里,盖上盖加火焖煮。
做的量大概一人两碗。
顾立夏只喝了一碗。
江文喝了两碗。
夫妻二人回屋,顾立夏拿换洗衣服出去假装冲澡。
回屋。
进空间。
顾立夏拆了面皮泡上,等待十来分钟,捞出来。
开麻酱用筷子缠开,花生,调料,辣油,搅拌均匀。
切一斤牛肉,凉拌黄瓜,虎皮青椒。
焖两个人饭量的米饭。
又是偷偷开小灶补充营养的时候。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bgi0dg-8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