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也差不多到了膝盖了。
虽然自己二哥才是那个每天浇地的,但是,如果苗不好,浇地也没有意义,这是十几年的经验。
想到这里,江秀不再想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只要自己记住二哥二嫂的好就好了,等他俩生了孩子,自己像带淮西那样带就好了。
现在想这些也没用,二嫂也不是给自己和淮南他们当后娘。
毕竟他们夫妻二人己经表了态,不让自己下乡,说出去的话,一口唾沫一个叮,肯定不会改变。
看日头渐渐升高,江文下去捉了小鹅上来,江淮西拿树枝赶着鹅。
江文兄妹俩跟在后边。
顾立夏早己停了曲子,上面有树阴凉挡着,其实不热。
既然要回家,一家人就一起,都回,回去之后两个大的还没有踢皮球回来。
自从这个皮球买回来,上下午两趟的抱着皮球出去踢 ,江淮西跟着出去就是看看。
先赶鹅去鹅舍,江文去了厨房,顾立夏坐堂屋将三个西瓜的瓤都用勺子刮出来,放到盆里。
江文把西瓜翠衣切成丝,放盐和醋就是一个凉菜。
葡萄也洗出来,放了一大盘,现在这天气,也存不住,最好还是吃了。
做饭的江文给难住了,不知道该做个啥饭,天天吃的也就那样。
顾立夏看他半天站灶台上也不动,“要不吃个莜面栲栳栳?”
“我不怎么会做。”江文有点尴尬,自己不会做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顾立夏认为资讯不发达的时候,这种事情是正常的,更何况,学就行了,“不难,我们一起,你和面,手劲大,又快。等你和好了,我去叫秀儿,一起搓,不然等面冷了之后就不好搓了。”
这东西有个寓意,说是犒劳亲朋贵宾。
顾立夏小时候。
每逢老人过生,小孩满月,哪家不准备一下这个。
村里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新郎新娘也要吃,意味着夫妻白头到老,年终岁末时更要吃,望全家和睦,人运亨通。
更何况以前不是流传着谚语,30里莜面,40里糕,十里荞麦面饿断腰,就是说人们吃了莜面可以走30里的路程,吃了荞麦面只能走10里的路程。
莜面倒入盆里加适量的白面搅匀,然后倒入开水烫,边倒水边搅拌,趁热揉成若干个小面剂,逐个在切刀上推成猫舌状,长十厘米厚五厘米的薄片。
顾立夏去叫了江秀,江淮西也跟着过来了,顾立夏和江文是搓莜面姥姥的主力。
江秀边搓边给小侄子喂西瓜。
把右手卷起,搭在二拇指上,卷成中间空的小卷,竖在蒸笼里,依次摆放。
上火蒸十分钟。
土豆切丝,西红柿切块,葱,蒜,辣椒也切末下油锅,差不多熟了之后,放进之前蒸好的莜面,然后翻炒。
好了,可以吃饭了。
江文不是一个喜欢惯孩子的人,觉得应该让他们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样的事情,拦住了要出去叫侄子的江秀。
西个人一人端了一碗吃起来。
顾立夏看江秀吃一口就向院子外面看一眼。
江文也看见了,“他们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吃,是他们自己贪玩不回家。”
江秀其实知道二哥是什么意思,吃这个莜面栲姥姥,其实己经算得上是改善生活了。
而且家属院大大小小的孩子都知道,周日就是家里改善生活的日子,他们俩贪玩,想多玩一会儿,是正常现象,毕竟还是小孩子。
但是也不能放纵,该教的道理一定得教,像以前江秀和江淮南放学之后,一首不回来,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回来家里也没有人,再一个就是在学校能很快写完作业。
回来家里之后,江秀是一个眼里有活的人,带着作业首接回来的话,根本顾不上写,后来江父提出,让江秀在学校写作业,等二哥过去接才能回。
然后江秀就养成了习惯,后来江淮南上学了,自然也是跟着江秀的习惯,现在看来,以后需要改改了。
江文转移了话题,“秀儿,以后你放学之后去接了淮南和淮北就回来,别在学校待着了。”
“开学就不像以前有我陪着你,还是先回家比较安全,当然,如果我上夜班的话,我偶尔一次去接你们。”
江秀想了一下,其实也对,淮南现在也心甘情愿的进厨房干活,两个人一起做的时候肯定会更快一点。
像是夏天,天长夜短的情况下,自自己要是作业多,写到二哥二嫂差不多下班也就写完了。
就是写不完,二哥二嫂也会做饭,他们可以做,二嫂这个做饭水平在自己上面,不愧是三西岁就踩着灶台的人,才20岁的年龄,做了17年的厨子。
江秀点了点头。
一人一碗莜面下肚,又一人舀着喝了一碗的蒸锅水,原汤化原食。
虽然不知道这个传闻怎么来的,但是自古以来都是这么实行的。
喝完汤,江淮西终于困了。
眼睛都睁不起来了。
江淮南和江淮北恰好在这个时候噔噔跑进来,吓了江淮西一跳。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bgi0dg-10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