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风云:士子的磨难与坚守
战国,那是一个血与火交织、权谋与征伐共舞的时代。在这片动荡不安的大地上,无数生灵涂炭,而对于那些心怀壮志的士子来说,更是一场充满磨难的征途。
苏秦,一个怀揣着纵横天下梦想的寒门士子,踏上了这条荆棘满途的战国之路。他最初以连横之策游说秦王,渴望得到秦王的赏识,一展自己的抱负。他精心准备,言辞恳切,带着满腔的热忱向秦王阐述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然而,秦王却以“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为由,拒绝了他的建议。那一刻,苏秦的希望如泡沫般破碎。
他在秦国的日子愈发艰难,钱财耗尽,生活陷入了绝境。身上的黑貂皮裘破旧不堪,囊中羞涩,甚至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无奈之下,他只能穿着草鞋,背着书箱,狼狈地踏上归乡之路。回到家中,迎接他的不是温暖的安慰,而是家人的冷漠与轻视。妻子依旧在织布机上忙碌,连头都不抬一下;嫂子也不给他做饭;父母更是对他冷言冷语。这种被至亲之人嫌弃的滋味,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苏秦的心。但他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而在心中燃起了更加炽热的斗志。
苏秦深知,要想在这乱世中立足,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谋略。于是,他日夜苦读,钻研《阴符》等书籍。每当困意袭来,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首流到脚跟。正是这种刻苦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让他对天下局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的游说之术更加精湛。
后来,苏秦改以合纵之策游说六国。他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和智慧,穿梭于各国之间,分析各国的利弊得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赵国,他面对赵王的疑虑,不慌不忙,详细阐述合纵抗秦的战略意义,最终赢得了赵王的信任和支持。在燕国,他又以燕国的安危为切入点,说服燕王加入合纵联盟。经过一番努力,苏秦成功促成了六国合纵,身佩六国相印,成为了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
与苏秦同时代的张仪,同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张仪本是魏国贵族后裔,但家道中落,生活困苦。他学成后,开始游说诸侯。一次,他在楚国与楚相饮酒时,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是张仪所为,因为他贫穷且品行不端。于是,他们将张仪抓起来,严刑拷打,打得他遍体鳞伤。张仪始终坚称自己没有偷玉璧,最后被释放。回到家中,妻子心疼地埋怨他:“你要是不读书,不出去游说,怎么会遭受这样的侮辱?”张仪却张开嘴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回答在,张仪便笑着说:“只要舌头还在,就足够了。”
张仪并没有被这次的挫折打倒,他收拾行囊,前往秦国。在秦国,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得到了秦惠王的重用。他以连横之策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像苏秦、张仪这样的士子还有很多。他们在乱世中挣扎、奋斗,经历了贫穷、饥饿、误解、羞辱等种种磨难。但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战国那黑暗而又辉煌的时代,也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永不放弃,勇往首前。
(http://www.shuxiangmendi.net/book/aehhgf-24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xiangmendi.net